大兴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工作掠影
2014-03-04 来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京南平原、首邑之地。在变革和发展的春风中,这片面积1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万的土地经过21年的建设,已从昔日的荒郊僻壤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化国际高端产业新区,是首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北京•亦庄”更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2011年9月1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挂牌成立。两年多来,开发区法庭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既满足“高大上”辖区司法需求,又坚守人民法庭“俯下身子接地气”立身之本的司法融合之道。
“家门口”的法庭 立审执科学配置
最让亦庄老百姓引以为豪的无疑是亦庄的“三多”和“三高”:外企多、世界500强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多;常住人口的收入高、文化素质高、对各项公共服务的要求高。用句流行语形容,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开发区法庭成立以前,在涉亦庄案件的管辖上,不仅存在着由同一法院不同审判庭管辖的情况,还存在着由两个基层法院、两个中级法院交叉管辖的复杂情况。驻区企业和老百姓有了诉讼需求,搞不清楚去哪个法院立案,往往要跑好几个地方,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诉讼成本。
“亦庄地区的总体定位是‘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这样的区情与我们郊区法院以往管辖的传统农业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的区情很不一样。”大兴法院院长马来客说,要充分满足开发区企业和百姓的司法需求,助推地区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在司法管理模式上谋求创新,“打造一个从功能架构上完全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的精品法庭”。
于是,成立伊始,开发区法庭就打破了派出法庭只审理传统民事案件的惯例,以综合型法庭作为基本功能定位,针对开发区企业多、商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纠纷数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选派了商事庭审判组和劳动争议审判组进驻法庭,立案庭每周到法庭巡回立案。
正是通过对法庭“立审执”资源的科学配置,使驻区企业和辖区居民有了诉讼需求“足不出区”即可解决。
“国际范儿”法官 外籍当事人竖大拇指
2012年初春的一天,开发区法庭的当事人接待区内响起了流利的英语对话。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中国法官,另一个是外国人,两个人流畅的对话场景让经过的其他当事人纷纷驻足注目。这是驻庭劳动争议审判组法官毛希彤正在与当事人进行沟通。
Kottzieper是德国人,曾在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国际著名通信公司负责技术研发工作。2010年12月,他参加了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公开演讲。在演讲中,他无意中泄露了该公司当时正处于研发阶段的某通信系统的涉密技术信息,经媒体曝光后被网络大量转载。7天后,公司就以泄露商业机密、严重违反工作纪律为由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
Kottzieper不能接受公司的处理结果,提起了劳动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撤销解聘决定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同时提出了近18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索赔请求。但他的申请未能获得劳动仲裁部门的支持,随后,Kottzieper将公司起诉至开发区法庭。
承办法官毛希彤是一名80后法官,研究生学历,年纪不大却很沉稳,外语水平好、业务素质高。在和原告进行了无障碍的面对面沟通后,毛希彤敏锐地发现了Kottzieper和公司之间都有顾虑:Kottzieper忧心自己今后的业内从业口碑,而公司则要考虑Kottzieper作为高管所掌握的企业技术信息和公司社会形象。双方都不希望案件被简单地一判了之。
“原告是德国人,思维比较严谨,我就把经济学和哲学的逻辑理论融入到释法明理的过程中,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说服他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为自己今后的从业赢取口碑和人脉;公司嘛,世界500强,通信行业的‘大拿’,更在乎企业形象和高管另立门户后是否会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我就从原告并非故意泄密和维护公司良好国际形象的角度做了工作。”案件研讨会上,毛希彤介绍道。
在毛希彤的主持下,Kottzieper和公司达成了协议,Kottzieper接受公司作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公司一次性给付Kottzieper116万余元人民币。案件调解后,Kottzieper向毛希彤竖起了大拇指,评价他的调解方法“简洁、深刻、精辟、幽默”。
“外国人和外国公司在打官司时更加理性,考虑问题多从经济收益、国际形象出发,我们在审理涉外案件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心理和思维习惯,采取新的审理思路和方法。”开发区法庭庭长单祖果总结道。
“打分”促企业诚信经营
“我们法庭统计了这个企业近年来的纠纷数量和生效文书的自动履行率,实话实说,纠纷的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自动履行率还可以,企业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等方面是基本合格的。”在开发区对新一届工商联(商会)领导机构及政协委员中拟安排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调研活动中,单祖果边发言,边在表格中钩选了“基本合格”。
这是开发区法庭积极参加社会管理、推行“法行对接”、培育开发区良好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两年多来,开发区法庭充分发挥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司法窗口作用,以实现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无缝对接为着力点,努力提升“北京•亦庄”这一高端国际化品牌的法治内涵。
开发区法庭先后与开发区房屋和土地管理局建立了物业纠纷联动调处机制;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联合开展“法制大讲堂”社区普法系列活动;定期参加开发区工委政法部召开的联席会议,参与对新一届工商联(商会)领导机构及政协委员中拟安排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打分。
此外,开发区法庭通过建立审判资源与行政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开展矛盾预警与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协调和应对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增强司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效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为区域重点工程建设和两区融合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在推进“法行对接”引领企业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的同时,开发区法庭还通过加强“庭企互动”活动,确保企业规范高效运转。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企业、上市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以前,公司对招来的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和精力进行培训后,具有技术优势的劳动者却往往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就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公司深受其困,因档案管理争议被劳动者诉至法庭,经法庭调解,最终与劳动者达成协议。
其后,开发区法庭先后三次走访了京东方公司法务部,就规范管理、风险规避和权益约束等问题提出建议。公司听取建议,及时修改了人力资源章程,对人才引进和人员录用规则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虽然我们也是法律专业毕业,但更偏于理论,感谢法庭帮助我们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提升了我们实务处理的水平。”走访中,京东方公司法务部部长对开发区法庭表示诚恳致谢。
两年多来,开发区法庭走访了京东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奔驰公司、宝健公司等重点企业和一批小微企业,为企业规范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服务。
针对审理中发现的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漏洞,开发区法庭共发送司法建议20余篇,间接或直接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两年多来,开发区法庭及派驻审判组共审结民事、商事、劳动争议纠纷案件3805件。2013年,在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评选中,法庭获得争创奖,并荣获“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连续两年被评为院“先进集体”和“区优秀巾帼维权岗”。
“我相信,开发区法庭的审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开发区法庭也一定会成为全市人民法庭中的品牌法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合生在开发区法庭成立两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殷切寄语法庭工作。
展望未来,开发区法庭将继续提升司法服务定位,丰富司法服务内涵,扩展司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两区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驱动大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