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法院太师屯法庭工作纪实
2014-07-01 来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密云法院太师屯法庭地处密云水库以北山区,共管辖太师屯、北庄、高岭、不老屯、古北口、新城子6个乡镇120 个行政村(居)委会,农业人口约13万人;管辖的案件主要为农村常见多发的婚姻家庭、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以及劳务雇佣等民事纠纷。
近年来,太师屯法庭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以“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为工作目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基层农村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机制,主动适应和不断满足辖区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在立案、审判、延伸审判职能、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较好的实现了审判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007年,该庭荣获“北京市十佳法庭”称号,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密云县“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2011年、2012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法庭党支部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政法系统“五好”党支部、密云县优秀党支部;2名法官被评为北京市法院“双优法官”。
多元调解 有效化解矛盾
“多亏了大家的帮忙,齐心协力化解了矛盾,不然耽误了开工,赶上泥石流可怎么办啊!”2014年6月7日,密云县古北口镇汤河村的村长一个劲儿的感慨着。汤河村位于北京东北部的边缘,是泥石流的易发区。今年,为了解决受泥石流影响的17户居民住房问题,政府决定为该17户居民建设搬迁房屋,但该村部分因不满意搬迁房屋占地补偿,扬言在6月7日开工建设时阻拦施工。眼见雨季就要来临,一旦施工延期,后果不堪设想。村干部在得到消息后,及时联系了辖区的包片法官吕书义,太师屯法庭启动了紧急诉前调解预案,联系辖区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员于当天前往汤河村施工现场,在派出所维护治安的前提下,由法官明理释法、人民调解员耐心劝说的方式,针对不同情况的阻拦群体分别进行矛盾化解,最终使得村民放弃施工阻拦,转而求助合法途径解决占地补偿纠纷,汤河村泥石流搬迁房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这只是太师屯法庭在化解矛盾过程中的一个简略缩影。
太师屯法庭辖区山地覆盖面积广,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作物种植,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民事纠纷外,随着新农村建设及辖区重点工程建设的陆续展开,一些新型纠纷如征地拆迁补偿、房屋拆迁补偿纠纷等也不断涌现。而辖区的社会结构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一场官司十年仇”的观念比较普遍,相比程序公正,辖区群众对纠纷解决结果、成本和效率的需求更高。为此,太师屯法庭结合辖区实际,自2006年起开始探索建立了“四三三”多元联动调解机制,由包括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在内的“四个部门”,落实人民调解组织、法庭与派出所等四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法庭对人民调解组织的培训“三项制度”, 建立起由人民法庭、乡镇级人民调解组织及治安调解组织、村级人民调解组织构成的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整合了诉讼调解、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在处理民事纠纷当面的优势,通过调解信息互通有无,调解方法互相借鉴,调解纠纷互助解决的方式,将辖区内大部分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诉讼之外,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有效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适用‘四三三’多元联动调解机制以来,除了提高了辖区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辖区百姓的法律意识以外,最明显的效果是有效缓解了审判压力,辖区六个乡镇,都是山区,交通不便,三拨审判组上山下乡化解各类纠纷忙的不可开交,多元联动调解让很多矛盾都化解在了初始状态,免去了进入诉讼解决矛盾的繁琐程序。”谈到成效,太师屯法庭的庭长周凤兴觉得,“四三三”多元联动调解机制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扩大多元联动调解机制的成效,2011年,太师屯法庭深入纠纷发生地,全面推行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出台了《诉前调解工作实施办法》,确定对九类案件类型进行诉前调解,进一步提高了法庭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效率。
自2011年以来,该庭所审结案件结案率达99.5%,调撤率达85%,服判息诉率达95%;无发回、改判重审案件;运用诉前多元联动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了古北水镇、京承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引发的纠纷814起。
特色法庭 践行便民为民
太师屯法庭辖区地域广阔,山区众多,很多当事人居住在偏远山区,来往法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距离法庭最远的乡镇,往返法庭需要3个多小时。为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太师屯法庭探索建立急案法庭、农忙法庭、假日法庭、预约法庭、巡回法庭和下访法庭“六大特色法庭”,着力打造便民、亲民的审判模式。
在“六大特色法庭”的框架下,太师屯法庭细化了工作流程,一是除了对突发的、矛盾易激化等情况紧急的案件急案急办外,对事关民生的各类案件特别是涉及农资、赡养、抚养费、抚恤金、劳务报酬的案件建立“快立”、“快审”、“快结”的绿色诉讼通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二是针对农耕时节农民农活多、时间紧的实际,法庭启动农时审判机制,尽量在农忙间隙开庭,能下乡开庭的尽量下乡,并提前做好现场勘查、纠纷发生背景材料的收集工作,争取一次开庭就可作出裁决。三是实行节假日法官轮值驻庭工作制,针对案件当事人住所偏远或因务农、外出打工且在工作日参加诉讼存在客观困难的实际情况,适时安排节假日进行审理,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四是向辖区群众发放记载有法庭便民举措、服务电话的“联系卡”,告知群众可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与法庭预约诉讼相关事宜,允许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开庭时间、地点,并在依法公正审理的前提下,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上门开庭、上门宣判,以减轻当事人诉累。五是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在法庭所在地之外的乡镇司法所、部分村委员会和人口相对集中的村民小组设置巡回审判点,定期巡回审理,就地调解纠纷;设立流动法庭,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和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深入案发地、厂矿、基层组织、田间地头现场问案,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辩法析理,宣传法制,化解纠纷,消除矛盾。同时,建立巡回审判台帐,对巡回办案的数量和效果进行监督考核。
提起设立特色法庭的缘由,周凤兴庭长表示:“开庭的时间、上门调查取证的时间,你要是定在人家农忙的时候,那不是帮人家解决问题,是添乱。”周庭长解释,春播、夏种,就固定的那几天时间,赶上天气不好,还要抢农时。秋收的时间比较长,当事人要是真的没有时间到庭里,有些案件就得延期审理。“没办法,对农民来说,地里的收成最重要。你不能为了解决问题,给农民出难题。”周庭长说。
两年来,法庭受理案件的90%都通过“六大特色法庭”审理解决,平均审理周期为24天,既降低了诉讼成本,又提高了审判效率。
狠抓管理 提高审判质效
优秀工作成绩的背后是太师屯法庭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作风管理。太师屯法庭坚持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作风建设,探索建立了“六戒六强”工作法,即戒除“骄横”,强化“文明执法”理念;戒除“冷漠”,强化“司法为民”理念;戒除“懈怠”,强化“高效司法”理念;戒除“私情”,强化“公正司法”理念;戒除“贪腐”,强化“廉洁司法”理念;戒除“惰性”,强化“能动司法”理念,有效解决了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问题。
高质量审判工作的前提,是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太师屯法庭有3/4的的法官是青年干警,为从源头上防范审判风险,提高审判质量,2012年5月,太师屯法庭将审判工作中可能引发的“风险点”进行了查找和整理归纳,并制作出了《类案风险预警提示》手册,梳理了共计105个审判风险点,发放到庭内每一位成员手中。太师屯法庭的青年法官席引路直言,手册对他的帮助很大:“对于我们这些空有理论知识但欠缺审判实践经验的年轻法官来说,《类案风险预警提示》手册几乎成了我们办案的避雷针,翻一翻看一看,就能避免因工作疏忽而引发的纰漏。”两年来,太师屯法庭无发回、改判案件,无一件因工作瑕疵导致的信访、上访事件。
梳理风险之后,是切实提高审判人员的庭审驾驭能力和审判业务素质。为此,太师屯法庭启动百案庭审竞赛活动,每周由一个合议庭开一次“观摩庭”,全庭其他人员进行旁听,全体书记员均参与庭审活动的记录。庭审结束后,全庭干警共同对此次庭审的庭审程序、庭审礼仪、法官用语、庭审记录等方面发表各自的意见,并由考评委员会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评打分,同时在庭内组织示范庭审观摩交流、疑难案件评析、法律文书评比等业务比拼活动,实现了法庭队伍管理激励机制的良性运转,也大大提升了干警的业务水平。为了强化效果,太师屯法庭还为每位法官制作了《法官审判质量管理指标考核表》,对法官的审判工作、调宣工作情况按月进行汇总通报,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全面强化的风险防控和审判作风管理,让太师屯法庭的每一位成员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了严格的标尺进行衡量,在强化司法公正、提高审判质效的同时,也形成了“全员参与、互助提高”的工作氛围。